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总结

适应新常态 加快转方式 全面提高气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来源: bet8娱乐官网注册 发布时间:2015-07-16 字体:[ ]

适应新常态 加快转方式 全面提高气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郑国光

  (2015年1月22日)

  2015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气象工作,部署2015年任务。

  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着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改革,着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认真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圆满完成了2014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是各项气象预报服务成绩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形势,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及应急联动响应职责,及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公众和各行各业提供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圆满完成北京APEC会议、南京青奥会、云南鲁甸地震等专项气象保障工作。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5%,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为78公里,全年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9.9%,新媒体气象服务用户过亿。全年因暴雨山洪、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做出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5.8分。

  二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全国2/3的县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7个试点城市共建135个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健全与农业、国土、环保、交通、住建、旅游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增幅达120%,73万名气象信息员、7.8万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43.9万个气象大喇叭等预警发布设施逐步融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森林草原火险气象服务保障效果显著。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高速公路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健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东北区域人影基地建设进展良好。全国人影作业效果明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运行,实现气象、海洋、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重污染天气等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加大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的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与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成效明显。建成国家级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中心,规范发布标准及工作流程。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及减排效果评估。与住建部联合建立指导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工作机制。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完成652项气候可行性论证。为433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开展气象条件预报服务。提交我国碳排放峰值、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等10余份咨询报告,完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政府评审、谈判及宣讲工作。发布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温室气体公报和气候变化绿皮书。联合有关部门完成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完成中国极端事件灾害风险与适应国家评估。高分辨率全球气候系统模式、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四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进展顺利。出台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目标任务和评价方案,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测评体系。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将气象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

  试点省(市)政府发布年度进展评价报告。浙江、河南等省政府工作组专项督查气象现代化工作。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取得进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启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获批国家科技计划和行业专项31项,启动全球资料融合与再分析、干旱科学试验重大行业专项。深入实施气象人才工程,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科技骨干明显增多,“双百计划”被中组部等三部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与4省(市)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与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院校建立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联合培养气象人才机制。

  五是气象改革稳步推进。出台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意见,建立推进改革决策、统筹协调、督办督查和宣传引导机制,确定8个改革试点单位。出台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召开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明确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与任务。国家级、省级气象服务业务改革启动试点,省市县三级集约化预报流程得到优化。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继续深入。地面观测业务改革取得进展。公开气象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确定下放1项、取消3项行政审批事项。完成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改进全口径综合预算编制机制,试行气象部门三年滚动预算编制。

  六是现代气象业务建设进展良好。省级现代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得到增强,初步建成一级部署、两级应用、多方共享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业务。全国88.1%县(市)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业务,省及省以下气象台有序开展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实时业务。持续推进精细化预报业务,开展34185个乡镇天气要素预报、10公里分辨率的格点化降水预报,9个省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乡镇(街区)。改进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国家级GRAPES区域模式、集合预报系统、台风模式、环境气象模式实现升级并业务化,第二代月、季预测模式投入业务运行,县级综合预报业务平台在14个省份应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投入业务运行,全面完成航危报业务改革,观测自动化全面推进。风云二号G星成功发射,风云三号C星投入业务运行。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4%。建成国家级气象通信同城应急备份系统。国家级广域网速率提高到300Mbps。地面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实现业务试运行。

  七是依法发展气象事业逐步深入。配合全国人大农委、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立法调研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征求意见工作。推进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等管理办法的制修订。制定出台20部地方性气象法规和政府规章。会同13个部委完成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气象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全年新认定防雷工程甲级资质企业增长44%。加强气象标准制修订,4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首批气象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首次开展全国气象部门重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调研。制定加强新疆气象工作的意见,召开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国际气象科技合作成绩显著。积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有关工作。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风云气象卫星发展战略国际咨询委员会。多双边合作、与港澳台气象科技合作及援外工作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八是部门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圆满完成部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整改成效明显,职工满意度达96.1%。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全年部门中央财政“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压减20.3%。中国气象局发文同比减少25%。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及信息化试点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基建、财务交叉和跟踪审计。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轮训以及业务人员岗位培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宣传活动。老干部工作取得新进展。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总体平稳,部门和谐稳定。

  过去一年,气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表示衷心感谢!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论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新常态下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汪洋副总理1月6日在听取中国气象局工作汇报时,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对气象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提高气象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等作出重要指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

  (一)深刻认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新任务。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对于做好气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我们要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环境、新需求、新变化,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动气象现代化,积极培育气象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要抓住机遇,强化开放合作,多元参与,优势互补,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创新驱动,夯实基础,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内涵;要面向需求,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深刻认识新常态下气象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是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好时机,也是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的好机遇,气象改革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模仿性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这种消费需求变化,将为释放气象服务消费潜力,激发个性化、多样化潜在消费需求,拉动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机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物质保障。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有利于挖掘气象保障潜力、开拓气象服务领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成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活力。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城市、现代物流、现代交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将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能力建设的新机遇。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新引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气象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重要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明确,基本方略日臻成熟定型,气象服务保障的职能作用日益增强,气象事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气象主动适应、努力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夯实了基础。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气象事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与日益增长的需求差距明显,气象软实力还不强,气象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面向2020年气象现代化目标,科技支撑人才保障能力明显不够。转变气象发展方式,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科技内涵,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气象部门双重领导以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下的经费来源与人员身份多元化管理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深化气象改革越来越牵涉深层次利益格局和体制格局调整。激发部门内改革动力,统筹设计和有效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突破深化气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气象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建设气象强国任重道远。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发展转向系统集成和成果应用并重的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随着信息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市场开放度不够、服务能力不强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适应服务需求,开发服务资源,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坚持发展,改革创新、主动作为,把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

  (三)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气象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法治体系。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就是要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局”战略,强化科技和人才对气象现代化的支撑保障作用。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加快构建业务现代化、主体多元化、管理法治化的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解决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的矛盾,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是气象工作政府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就是要构建保障气象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把各级政府在气象工作政策支持、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制度化、法治化;把气象部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职能制度化、法治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现阶段,要以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理念和方式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存储调用显示分发技术、信息检索计算分析应用技术等,使各类信息来源更丰富、质量更可靠、互通更快捷、共享更充分、应用更有效;要充分依托现代科技,整合、挖掘各类资源潜力,有效利用各单位、各领域、各层级现有的设施、装备、人才、技术,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工作分工、业务布局和服务体系,使管理更加科学、集约、高效;要通过建立、修订和完善各类规范、制度和标准,推动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分析计算、数据质量、预报预测、应用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投资建设、科学管理的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质量、内涵和效益。

  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改革创新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发展理念要创新,发展观念要转变,将创新放在气象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其在全面推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凝聚改革共识,保持改革定力,试点先行,守住改革底线,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坚持并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提高改革质量。要强化需求导向,重点抓好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既要发挥好气象部门“火车头”的作用,也要构建起气象服务“合唱团”,激发气象服务的发展活力。强化问题导向,积极稳妥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和气象管理体制改革。要大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抓好资料同化、数值天气预报、全球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资料质量控制与再分析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业务技术的攻关突破,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气象科技内涵,建立集约高效的业务运行机制。要改革科技组织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序竞争的人才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开放合作,联合部门内外和海内外优势力量,集中各方资源,统筹部署重大研发任务,实施协同攻关,集中攻克核心关键科技瓶颈问题。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完善以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持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科技内涵。要大力推进气象人才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

  积极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着力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我们要大力开发利用宝贵的气象信息资源,主动与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激发推动气象服务发展新动力。要在灾害保险、能源及大宗农产品期货、公众定制服务、公众参与式气象观测预报等领域,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新产品、新项目的发展中,激发社会市场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围绕国家“三大战略”,挖掘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潜力,拓展气象保障服务领域,提高保障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工作,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应对、节能减排、雾-霾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等方面,不断丰富和拓展气象服务的新内涵。

  三、2015年工作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全年气象工作,意义重大。2015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以提高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气象灾害防御形势严峻,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要切实履行基本职责,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努力做到重大气象灾害与衍生次生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信息传播快速,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不出现失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与各级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协调配合。切实发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效用。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推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融入式发展。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逐步纳入地方基层组织体系和公共财政预算,纳入地方政府“三定”方案和绩效考核体系。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发布手段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融入各部门减灾示范社区、智慧社区创建,融入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手段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运维。推动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效能考核。

  依法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和责任,扎实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社会和公民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单位极端天气公共安全的依法监督职责。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灾害信息实时、快捷、综合采集。开展台风、暴雨、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风险区划试点,发展定量化的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着力提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施农业、交通气象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保险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在气象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跨部门联合调查制度。发展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逐步建立国家、省两级气象服务白皮书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要始终把做好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水平。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联合会商和产品制作发布机制,加强国家级与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技术指导和支撑反馈,强化关键农时、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服务国家农业对外合作,继续做好国内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并逐渐向国外重点农产品和重点农业产区拓展。推进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的融合,深化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可持续发展。

  全力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继续加强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继续推进气象服务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做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务,优化需求导向的服务机制,强化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做好大型运动会和2022年冬奥会申办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加强各项专业气象服务。完成全国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沿线精细化预报和高影响天气短临预报试点。继续推进与住建部城市内涝防治合作。加强流域气象中心业务能力建设,发挥服务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等职责。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继续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游、电力等专业领域气象服务。加强安全生产气象保障服务。

  (三)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支撑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攸关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大事。要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作用,有力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加快建设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强化传统天气气候服务与气候变化应对需求的融合。推进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做好能源设施、城乡建设、交通基础等关键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对特色产业和行业的影响评估。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做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支撑工作,围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立法、我国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径和气候变化适应等开展决策咨询。积极参加IPCC未来规划,科学支撑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强化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建设,稳步推进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继续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启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式研发。做好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读工作。

  更加重视气候安全工作。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加强国家级、区域和省级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推进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空气质量预报。发展污染源减排措施效果评估业务。继续做好生态脆弱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快推进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立项建设。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全国贫困县光伏发电资源评估与服务,组织开展风能经济开发潜力评估研究。加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四)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

  气象现代化是兴业之路。要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并将气象业务现代化作为核心重点任务来推动,落实目标任务和主体责任,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积极发展现代气象服务业务。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集约化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核心业务能力。强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研发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基于影响预报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面向个性化服务需求,研发快速循环预报服务产品加工和产品检验监控系统。优化完善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共享产品库。依托数据分析技术和新媒体,发展智能化公众气象服务业务。

  深入推进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制订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着力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推进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实现GRAPES全球模式业务运行,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做好资料同化和产品应用工作。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局地性天气的分析能力和预报技术。开展全国10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格点全要素预报业务试验。加强海洋气象、空间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实现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业务运行,进一步提高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客观预测技术水平。加快推进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县级综合预报预警业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召开第七次全国气象预报预测工作会议。

  大力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强化综合观测业务的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着力提高观测质量和效益。开展国家天气观测网台站遴选,加强国家基准站网建设,实现国家级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级管理。完成县级综合观测业务平台的试点工作并推广。统一各类自动气象站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开展自动气候站设备选型,提高观测数据可同化水平。组织开展风廓线等观测资料的应用试验和观测预报互动科学试验,提高现代观测资料的应用水平。规范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业务,提高业务稳定运行能力。完成风云二号G星在轨测试并投入业务运行,统筹在轨气象卫星管理,优化地面应用系统设计,进一步提升气象卫星和雷达观测业务应用水平。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启动国家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设。严格执行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制度。

  着力加强气象资料业务和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制订气象资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加强气象资料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以推进全球气象再分析资料工作为抓手,优化气象数据采集、收集、质控、存储和应用业务流程。重点推进卫星、雷达等资料质量评估业务应用和同化工作。规范各类气象资料质量和时效的考核评估。提高全国气象广域网传输能力。加快推进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业务化,推进国家、省两级集约化数据环境建设。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和中国气象数据网上线运行。启动实施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二期建设和气象业务异地应急备份中心(上海)建设。

  进一步强化责任考核。出台《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完善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进各项保障政策落地。国家级业务单位要积极主动履责,加强与相关单位互动对接,完成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年度任务。省级气象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推进省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有序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

  加强试点经验总结与推广。组织开展江苏、上海、北京、广东、重庆以及浙江杭州和宁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总结评估,推广试点经验。加大对河南作为中部地区于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省份的工作推进力度。针对东中西部各自不同发展特点,把握好东部率先,中、西部赶超的节奏。

  (五)着力深化气象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凝聚共识,密切跟踪国家改革进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倒逼,以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防雷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气象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认真落实气象服务体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以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为试点,创新发展气象服务业务体制、服务供给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专业气象服务实体规模化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气象防灾减灾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健全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制度。以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及大城市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为试点,培育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提供主体。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纳入地方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试点。成立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人工影响天气协会。以上海自贸区气象服务管理和气象协会组织为抓手,制定出台气象服务管理办法、标准和规范,建立部门与社会组织对气象服务的市场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防雷减灾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方式为重点,试点带动,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有序开放防雷检测市场,强化法规标准建设和市场监管。统一准入标准,制定出台全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清理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关法规标准及业务规范,加强防雷服务市场监管。重庆、广东、浙江等试点单位要重点推进防雷工作政事企分开,发挥防雷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现代防雷企业制度,培育骨干企业。

  稳步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改革气象业务体制,优化气象业务布局、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提升气象业务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集约化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制定气象业务系统平台集约化发展指导意见。落实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向国家级和省级业务集约的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体制。规范全国数值预报业务布局,制定数值预报业务发展改革指导意见。强化预报预测质量检验考核工作。建立预报员团队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深化气科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技术突破与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中试基地与业务用户参与成果评估,发挥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在项目管理、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赢机制,引导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

  密切跟踪落实国家各项改革。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体制、人事制度、财税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编办制定地方气象管理权力清单指导意见。继续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分类指导、上下协调、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监管到位。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完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财务渠道,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解决气象部门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

  认真组织并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省级气象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推进省及省以下气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切实抓好各试点单位经验总结,查找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始终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有力保障和支撑气象现代化。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效益,落实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做强部门科研院所,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和协同攻关机制。加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区域重大业务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优化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开放共享。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认定和分类评价制度。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和向技术标准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制度。深入推进科技研发任务法人责任制落实。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围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组建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双百计划”、强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开展人才政策执行情况评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加强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成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编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资源和数据,逐步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强气象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业务信息化建设试点,推进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实施,推进“气象云”工程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化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提升开放合作质量效益。制定新常态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计划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际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等总体外交大局和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气象大会参会等重要国际气象合作机制建设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多双边气象合作,提升国际引智和培训工作水平。加强气象援外工作。继续做好港澳台及周边区域气象交流合作工作。进一步规范外事管理,加强国际合作队伍建设。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和编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结评估,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重大专项规划起草,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和建设任务。加快《海洋气象发展专项规划(2014-2020年)》、气象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项目的统筹建设与管理。开展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工程竣工验收。组织召开全国气象部门西藏工作会议。完善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及艰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新疆兵地气象融合发展。重视和支持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

  (七)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气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时期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依法发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全面提高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进气象立法和标准化管理。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涉气象法律草案和国务院涉气象行政法规起草。继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修订。突出各地气象事业发展特色,加快推进地方气象立法步伐。切实提高气象标准质量,不断强化标准执行。加快霾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业务管理工作机制,清理修订完善现有业务规范,制定标委会绩效评价指标,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提升依法履行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气象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并实施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和指导标准,做好气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继续开展防雷综合治理督导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提高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增强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气象部门法律顾问制度。突出抓好局党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事业发展重点目标、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等的落实。改进目标管理,完善综合考评体系。重点解决不落实、难落实问题。强化职能调整和下放的衔接和后续工作。

  (八)全面加强部门党建和文化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要强化责任,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和制度建设,营造奋发有为团结和谐氛围。

  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各项工作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遵守党的政治规矩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进一步精简公文数量,提高公文质量。强化会议管理监督,提高会议质量效率。厉行勤俭节约,严肃查处违反“约法三章”问题。持续反对“四风”,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检查,巩固拓展活动成果,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月活动。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直接责任。各级党组(党委)要统筹谋划,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强化党组(党委)责任担当,细化主体责任,建立责任台账,对主体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问责,要分级开展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轮训工作。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聚焦聚焦再聚焦,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党的纪律刚性约束。加强信访案件线索管理,健全完善问题及时发现、案件有效查处机制。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案双查”。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做好审计结果整改落实,严肃整改问责。改进和加强巡视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基层单位、企业实体的巡视。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严格执行《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气象部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并组织落实。认真研究、推动解决部门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党员发展与管理。建立健全党建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电子党务。

  加强领导班子和气象干部队伍建设。修订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施意见,开展贯彻落实专项检查。加强司局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继续做好司局级领导干部、地市局长、县局长和处级领导干部轮训。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认真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要把好选人用人进人关口,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谋取私利。做好违反干部任用标准程序等问题的重点整治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双先”表彰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一步发掘和宣传气象部门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以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与人民气象事业70周年为契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学雷锋”活动,宣传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总结交流气象部门全国文明单位建设经验,深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营造奋发有为团结和谐氛围。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好工会组织的岗位建功平台,积极开展行业技能竞赛等岗位建功活动。继续开展青年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组织好广大妇女同志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侨联的作用。关心干部群众的冷暖疾苦,搭建解决干部职工实际困难的平台,完善帮扶体系。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氛围。

  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力做好各项气象保障服务,挑战多,责任大,任务重,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为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更好地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